錢 進
( 安徽天長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 天長 239300)
摘要: 目的: 觀察破壁富鉻松花粉對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 將小鼠隨機分為陰性對照組( 純化水) 和低、中、高 3 個劑量組, 分別給予 01 25、015、115 g/ kg 體重, 相當于人體臨床用量的 5, 10, 30 倍。結果: 與陰性對照組比較, 富鉻松花粉高劑量組能明顯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 2 h 時相血糖含量及血糖曲線下面積, 差異均有顯著性( P < 0105) 。結論: 破壁富鉻松花粉有降低血糖功能的作用。
關鍵詞: 富鉻松花粉; 免疫調節; 降血糖
中圖分類號: R286. 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 5320( 2009) 04- 0006- 01
松花粉作為藥材出自唐的5 新修本草6, 在我國已有數千年運用歷史, 具有延年益壽等多種功效, 歷代本草記載松花粉可治療消渴, 現代研究表明松花粉可全面補充均衡的營養, 穩定胰島素結構, 減輕糖尿病癥狀。為觀察破壁富鉻松花粉的降血糖作用, 我們對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進行富鉻松花粉降血
糖作用的實驗研究,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 料
血糖監測儀( One Touch I I, 美國強生公司) , 電子分析天平( M ETT LER AE - 240 ) 。四氧嘧啶( Sigma 公司) ; 破壁富鉻松花粉安徽省華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實驗動物為 ICR 健康小鼠 50 只, 體重 24~ 27 g, 由甘肅省中醫藥研究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清潔級。飼料由甘肅省實驗運動中心提供, 執行標準GB1492- 1994。
2 方 法
2. 1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備 將小鼠不禁食尾靜脈注射四氧嘧啶生理鹽水溶液, 劑量為 100 mg/ kg, 容積為 10 ml/ kg 體重。7 d 后將小鼠禁食 3 h 后剪尾, 用血糖監測儀測小鼠空腹血糖, 然后按血糖水平的高低進行分層隨機分組, 每組 10 只。
2. 2 給藥方法 實驗設kb****對照組、造模陰性對照組、破壁富鉻松花粉低、中、高劑量組, 樣品的劑量分別為 0125、015、115 g / kg 體重。將樣品每日按設定的劑量用純化水配制, 連續灌胃 30 d, 灌胃劑量為20 m l/ kg 體重。kb****對照組、造模陰性對照組均以純化水灌胃。
2. 3 觀察指標 將灌胃 30 d 的各組動物, 禁食 3 h
收稿日期: 2009- 04- 29
作者簡介: 錢 進( 1962- ) , 男, 本科學歷, 藥學專業。
后用血糖監測儀小鼠空腹血糖。然后各組小鼠用葡 萄糖溶液經口灌胃, 劑量為 215 g / kg , 分別于給糖前及給糖后 015、2 h 測血糖值。
2. 4 統計學處理 對觀察指標進行方差分析及兩兩比較。
3 結 果
3. 1 破壁富鉻松花粉對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見表 1。
表 1 破壁富鉻松花粉對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mmol/ L, , x ? s , n = 10)
組別 給藥前血糖值 給藥后血糖值 血糖降低百分率( % )
造模陰性對照 |
16. 2+ 2. 6 |
15. 5+ 2. 8 |
3. 4+ 14. 8 |
低劑量 |
16. 3+ 3. 3 |
16. 0+ 2. 1 |
1. 8+ 25. 8 |
中劑量 |
16. 1+ 4. 1 |
16. 0+ 3. 7 |
0. 6+ 28. 8 |
高劑量 |
16. 1+ 3. 1 |
15. 4+ 2. 7 |
4. 4+ 17. 0 |
由表 1 可見, 樣品各劑量組小鼠服用破壁富鉻松花粉 30 d 后, 四氧嘧啶所致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與造模陰性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無顯著性( P > 0105) 。
3. 2 破壁富鉻松花粉對糖尿病小鼠耐量及影響
見表 2。
表 2 破壁富鉻松花粉對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耐量及糖耐量試驗曲線下面積的影響( mmol/ L, n = 10)
組別 |
給糖前 血糖值 |
0. 5 h 血糖值 |
2 h 血糖值 |
血糖曲線 下面積 |
陰性對照 |
15. 5+ 2. 8 |
23. 7+ 3. 2 |
18. 3+ 4. 0 |
41. 2+ 6. 6 |
低劑量 |
16. 0+ 2. 1 |
23. 9+ 2. 9 |
18. 2+ 3. 7 |
41. 6+ 5. 1 |
中劑量 |
15. 7+ 3. 0 |
20. 9+ 2. 4 |
16. 3+ 3. 2 |
37. 1+ 5. 2 |
高劑量 |
15. 7+ 2. 7 |
21. 2+ 2. 5 |
13. 4+ 2. 9 |
35. 2+ 4. 6 |
注: 與陰性對照組比較, P< 0105 ( 下轉 19 頁)
表 6 金屬離子對九里香葉色素穩定性的影響
加入溶液 對照液 Zn2+ Fe3+ Mg 2+ Cu2+ K+ Mn2+ Ba2+ Ni2+ Na+
顏色 |
淡黃 |
淡黃 |
深綠色沉淀 |
淡黃 |
黃綠 |
淡黃 |
淡黃 |
淡黃 |
淡黃 |
淡黃 |
A |
1. 763 |
1. 765 |
1. 886 |
1. 761 |
1. 834 |
1. 757 |
1. 766 |
1. 770 |
1. 762 |
1. 757 |
表 6 表明, 從色澤看, 從溶液顏色變化來看, 加Fe3+ 、Cu2+ 使其顏色變深, 對色素影響***大, 因此, 不宜用鐵、銅制品加工或盛裝該色素溶液; M g2+ 、N i2+ 使其吸光度值稍減小, 而 Zn2+ 、K+ 、Na+ 、Ba2、+ Mn2+ 使其吸光度值稍增大, 這些金屬離子也
不同程度對色素有一定的影響??偟膩砜创蠖鄶到?/font> 屬離子對九里香葉色素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2. 8 日光對九里香葉色素穩定性的影響
分別配制色素原液: 水比( 體積) lB5、lB10、lB20 的不同濃度的色素液, 分別分成兩份, 一份放在太陽光底下, 一份放在室內自然光下( 對照) 。3 h 后, 在330 nm 處測定吸光度, 結果見表 7。
表 7 光對九里香葉色素穩定性的影響
色素溶液 lB5 lB10 lB20
自然光 1. 671 1. 331 0. 790
太陽光 1. 611 1. 511 0. 678
由表 7 可知, 太陽光紫外線對色素穩定性影響很大, 而且無論濃度大小都會受到影響。因此, 在生產、應用這種色素時應盡量避免太陽光或紫外線直 射, ***好能封密保存。
3 結 論
九里香葉色素是水溶性色素, 用水作提取劑可獲得穩定的鮮艷的提取液。此色素在 1 [ pH [ 11 內溶解度較大, pH \13 時溶解度減少。九里香葉色素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 但高溫可加快變色反應, 應置低溫或室溫環境貯放。九里香葉色素的抗氧化
性、還原性均較強。食品添加劑和金屬離子對其色 素影響不大, 太陽光紫外線對其色素影響較大。參考文獻:
[ 1] 黃鎖義, 陽文輝, 李衛彬, 等. 超聲波提取九里香總黃***
及其鑒別[ J] . 時珍國醫國藥, 2007, 17( 3) : 395- 396.
[ 2] 陳栓虎, 王翠玲, 董發昕, 等. 柿子紅色素的提取及穩定性研究[ J] . 西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4, 34( 6) :
677- 679.
[ 3] 趙桂紅, 姚鳳蓮. 藍靛果天然紅色素提取條件研究[ J] .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05, 26( 3) : 106- 107.
[ 4] 庫爾班江#巴拉提. 玫瑰花色素的提取及其穩定性研究
[ J] .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6, 25 ( 1) : 52
- 55.
[ 5] 張俊艷. 文連奎, 石海英. 長白山區食用紅色素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J] .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2003, 25( 5) : 586-
590.
[ 6] 郝桂霞, 鄭惜珠. 光葉子花紅色素的穩定性研究[ J] . 廣州食品工業科技, 2004, 20( 2) : 73- 74, 67.
( 上接 6 頁)
由表 2 可見, 高劑量組小鼠服用破壁富鉻松花粉 30 d 后, 小鼠的 2 h 時相血糖含量和血糖曲線下面積與陰性對照組相比, 差異有顯著性( P < 0105) 。提示高劑量破壁富鉻松花粉具有增強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作用。
4 討 論
現代研究表明, 富鉻松花粉含有多種營養成分, 如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酶與輔酶、核酸、單糖、多 糖等, 并且成分穩定、不含激素, 是花粉中的佼佼者, 經破壁后, 人體更易吸收, 國內外的研究和臨床實踐
還證明, 富鉻松花粉對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據文獻報道, 富鉻松花粉可以提高大鼠的糖耐量, 并有調節小鼠糖代謝的作用。富鉻松花粉含有豐富的 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核酸等功能性營養物 質, 這些物質對肝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能使損傷的肝細胞再生, 并增強肝細胞解毒能力, 使肝臟充分發
揮調節血糖的作用。富鉻松花粉能促進脾臟、骨髓、 淋巴結和胸腺免疫器官的發育, 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 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而免疫力增強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提高整體素質、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
根本。
參考文獻:
[ 1] 李明珍. 本草鋼目[ M] .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0.
964.
[ 2] 張艷娥. 元素與健康[ J] .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06, 13
( 5) : 27.
[ 3] 趙立新, 喻 陸. 松花粉的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 J] . 吉林中醫藥, 2004, 25( 1) : 49- 51.
[ 4] 張愛珍. 臨床營養學[ M] .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120.
[ 5] 朱禧星. 現代糖尿病學[ M] . 上海: 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 2000. 175- 177.
# 19 #
